己青史留名都欣喜若狂,如公孙敖,他那昂起的脑袋就没有落下去过,眼神也渐渐从傻气变得倨傲。甚至不少人只因自己能够观看到仙迹便自觉高人一等,就连刘彻都不自觉受到了仙迹的影响,唯独司马谈不同。
“太史公是有大胸襟之人,”刘彻自愧不如,而且司马谈的话也将他警醒了。
仙迹一出,被它提及的人有人鸡犬升天,有人堕入地府,这世道已翻天覆地,刘彻若还是不加辨别就相信这人在原历史上的所有,就该摔跟头了……能当明君的不愧是天生的政治生物,日后该如何利用仙迹,刘彻心里已经明白了。
而这世外之音也正继续往下说道:
【我们都知晓,司马迁的家族自先秦起便是极为著名的史官之家,他写的《史书》因客观详实一向是我国公认的史学典范,但司马迁也经常在《史记》中经常强调“志”,他认为人的价值不仅是为他人、为国家、为民族的,也有为了自身需要满足的利益。
这是人之私心,其客观存在。
因此我们在翻阅史记时,能够发现,他对不少有争议的人,都保有一种“共情”。比如读《李斯列传》,我们能看到他对李斯的五次喟叹:“盛衰贵贱,俱于叹中关合照应,以为文情,令人为之低回。”他就像个体验派的作家,能共情李斯内心的善恶挣扎、人性的弱点。所以,他也会推崇项羽、荆轲这样慷慨悲歌的人。
而他对李广的同情、理解大多也基于此,至于两家相厚的这个传言暂且没有史料支撑,但李家是将门世家,司马家是百年史家,这两个都是先秦就流传下来的大家族,同阵营、同出身,关系好也正常。】
≈lt;div style=≈ot;text-align:center;≈ot;≈gt;
≈lt;script≈gt;read_xia();≈lt;/script≈gt;